作者:匿名用户 链接:https://www.zhihu.com/question/36529596/answer/69795873 来源: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。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,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这有很多种解释,其中我觉得最符合直觉也最浅显的一种,就是人在事前事后激励不一致。(这和陈茁所说的empty threat本质上算是一样的,但有所不同)我们设想一个这样的场景:你现在有一个小时的时间,你可以选择用来玩游戏,获得的快乐是10;你也可以选择用来学习,你将在下个月的考试中获得快乐20。我们需要注意的是,人对于快乐的感知是随时间有所变化的,因此我们会对一个月以后的快乐没有那么看重。假定一个月会使得人对快乐的感知衰减到40%,那么:在现在。玩游戏获得快乐10;学习获得快乐2040%=8(因为这个快乐距离此时此刻有1个月的时间)因此你会玩游戏;一个月后。此刻你回头看,你重新评估一下玩游戏和学习的快乐:玩游戏获得快乐1040%=4(因为这个快乐距离此时此刻已有1个月的时间)学习获得快乐20然后你跳起来了说:去你妈逼当初我为什么要玩游戏!(以上假设相当简单,只想说明一下直观,不要对数值较真)回到题主的问题。有些事明显对自己有益,为什么却无法去做?因为觉得有益,实际上是从长期来看的,是站在后一个时点看的。为什么普遍觉得看成人片不如学习专业知识有益?借用采铜老师的说法,其实就是专业知识的半衰期更长,能在更远的时刻还能对我们的快乐有所贡献。我们完全能够预期到,在那个时点上这一行为带了的快乐,因此我们渴望这一刻实施这一行为。但我们的优化决策,是站在现在这个时刻上做出的。在这一刻,我们虽然能够预期到未来时刻会认为这一行为很重要,但这一刻它的折现值甚小,因此我们会做出令自己在之后那个新的时点后悔的选择。而当我们站在一个新的时点重新审视过去的抉择时,会觉得过去那么好的事情为什么不做,觉得过去为什么那么不理性,其实问题的关键是:我们的优化函数根本就不一样了。我通常把这称为人的"金鱼思维",也就是我们对事情的评判随着距离此刻时间的远近而有所亲疏。这中思维使得我们往往在事后有强烈的后悔情绪,原因其实在于,已经实现的快乐/成就,对我们之后的快乐贡献甚小(只能留作回忆和谈资),因此我们会希冀将之前消耗的资源用于满足之后的快乐。但其实这种情绪,与其说是后悔,不如说是贪心。我们实际上是在快感这样无形的资源已经被享用之后,才觉得"要是用来……该多好",本质上不过是渴望在下一期还能取得快感,说到底,无非是决策这一刻获得更多的快感。就是吃掉了过冬的储备粮,到了冬天开始悔恨"要是当初没吃储备粮"就好了。但之所以会这样想,是因为夏天吃储备粮的快乐,已经享用过了。要让交出夏天储备粮的快乐,估计仍然是百般不愿。如果让交出那份先前的快感(如果真的有这么一种机制的话),用一种魔法让人们可以重新选择,相信我,绝大部分人最多会在魔法开始的几天觉醒不已(因为之前的恶果历历在目),隔了些日子,仍然会该玩耍玩耍,该带娃带娃。不信?你就想想啊,我们又不是头一次想做未做,都想做未做了千百万次了。